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石壕吏原文及翻译:杜甫的悲歌与人性反思

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众多作品中,《石壕吏》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非常被认可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当时生存环境的艰难,更是对战争对百姓生活影响的深刻描绘。接下来,我们将一同探讨石壕吏原文及翻译,感受杜甫的情感与思索。

原文:石壕吏

> 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
>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
> 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
> 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
> 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
> 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
> 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
> 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
> 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
> 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
> 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
> 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
诗意解析

《石壕吏》描绘了一个平静夜晚却因官吏的闯入而打破了村子的宁静。老翁由于官府的征人令而逃跑,老妪悲苦地解释着家庭的惨状。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悲剧。杜甫通过老妪的哭泣、老翁的恐惧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。

梦魇般的夜晚

诗的开头描绘了暮色中的石壕村,显得非常宁静,但随之而来的官吏如狼似虎的搜捕行动,将这一切打破。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?一个本应安静的夜晚,却由于外力而变得恐慌和绝望。

妇人的悲言

老妪一边哭诉,一边揭露了自己家庭的惨痛经历。她的三个儿子中,两个已经战死,剩下的一个也不得不外出应征。这种家庭的破碎让人心痛,传达了深切的母爱和勇气。我们在红尘中,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心痛?

拯救与人性

在绝望中,老妇人向官吏求情,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去为家庭争取一个生存的机会。她的请求让人感到人性的光辉,虽然身处悲惨的境地,依然不放弃希望。此时此刻,我想问,这种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还存在?

诗的现实意义

《石壕吏》不仅仅是一首诗,它勾勒出的不仅是杜甫个人的遭遇,更是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控诉。随着时刻的推移,这首诗所折射出的忧国忧民情怀,依然启迪着后人。当前,我们仍面对种种社会难题,是否能从中汲取某种力量与启示?

小编觉得:历史的回响

通过对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的解析,我们不仅体会到了杜甫的悲苦,更看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坚定与脆弱。在这纷乱的时代,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,也许是对杜甫最好的回馈。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,铭记这些曾经的悲情,奋勇向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