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90亿美元难解英特尔代工困局:巨额投资难掩三大挑战

英特尔代工战略陷入两难境地

90亿美元难解英特尔代工困局?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,但放在半导体行业却只是杯水车薪。英特尔转型代工业务已三年有余,累计投入高达900亿美元,却仍深陷亏损泥潭。2024年,这个曾经的芯片巨头代工业务亏损高达134亿美元,股价较2020年高点跌去六成,市值缩水至800多亿美元。如此巨额的投入为何难见成效?英特尔在代工领域究竟面临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?

事实上,英特尔的代工困局并非偶然。这家曾经以IDM(垂直整合制造)模式称霸半导体行业的巨头,在2021年才姗姗来迟地宣布进军代工市场。彼时,台积电早已占据全球代工市场近60%的份额,三星也稳坐第二把交椅。英特尔想要在这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,谈何容易?

技术追赶与成本控制双重压力

英特尔代工业务的首要挑战来自于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夹击。在先进制程领域,台积电已实现5nm量产并即将推出2nm工艺,而英特尔仍在为18A(1.8nm)的量产苦苦挣扎。虽然英特尔宣称18A将在今年内量产,但行业普遍持观望态度——毕竟,这家公司曾在10nm制程上多次跳票。

更棘手的是成本难题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英特尔代工成本目前仍高于台积电。在半导体代工这个极度讲究性价比的行业,高成本意味着低竞争力。英特尔成都工厂作为其全球最大封装基地,虽然具备先进封装能力,但怎样进步良率、降低单片晶圆价格,仍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难题。

“金融市场是个放大器,总是放大负面影响。”某服务器大厂前总设计师如此评价。确实,英特尔的技术储备并非如股价表现那般不堪,但资本市场显然已经失去了耐心。代工业务持续扩大的亏损,直接导致了前任CEO基辛格的下台。

服务觉悟与客户信赖的缺失

90亿美元难解英特尔代工困局的另一个关键缘故,在于服务基因的缺失。代工本质上是服务业,而英特尔长期以来习性了”闭门造车”的IDM模式。从为自己生产到为客户代工,这种思考转变绝非易事。

“台积电、三星都是24小时待命。”爱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王凌锋指出。相比之下,英特尔的服务觉悟和响应速度明显滞后。新上任的CEO陈立武显然觉悟到了这个难题,他在内部信中强调要打造”工程至上”文化,并承诺消除繁琐流程,赋予工程师更大权力。

但改变企业文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英特尔代工首席技术与运营官Naga Chandrasekaran承认,公司必须从”指挥他人”转变为”倾听客户”,这需要整个组织的思考革命。更棘手的是,英特尔自身仍是芯片设计公司,这让潜在客户难免担忧商业机密和安全难题。虽然英特尔宣称已建立业务防火墙,但信赖的建立需要时刻验证。

逆全球化时代的战略困境

如果说技术和成本是内部挑战,那么逆全球化浪潮则是英特尔无法掌控的外部变量。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《芯片法案》提供巨额补贴(英特尔可能获得高达195亿美元),另一方面又不断升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。这种矛盾政策将英特尔置于尴尬境地。

中国占英特尔全球营收的29.2%,是其最大单一市场。但美国的技术出口管制使英特尔难以充分服务中国客户。”只要能将先进制程向中国客户开放,英特尔代工生意就能起飞。”王凌锋表示。现实却是,英特尔不得不小心规避美国的管制红线,错失中国AI芯片设计的蓬勃进步。

更长远来看,逆全球化将推高半导体整体成本,可能导致需求萎缩。英特尔正在建设的俄亥俄州”芯片超级工厂”总投资达280亿美元,8座晶圆厂预计2027-2028年投产。如此庞大的产能,能否在割裂的市场中找到足够客户?这成为悬在英特尔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90亿美元难解英特尔代工困局,背后是技术、服务和地缘政治的多重挑战。新任CEO陈立武虽然表态将坚持代工战略,但面对台积电的压倒性优势和市场的不确定性,英特尔能否实现”2030年成为第二大代工厂”的豪言?答案恐怕并不乐观。半导体行业的历史表明,巨额投资未必能换来市场成功,有时候,战略时机的选择比资金规模更重要。英特尔如今要做的,或许不是继续追加投资,而是重新评估代工战略的可行性,在坚守与转向之间做出更务实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