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《杉杉来了》以“治愈系甜宠剧”定位风靡荧屏后,关于第二部的呼声从未停止。十一年间,“杉杉第二部开拍”的传闻多次登上热搜,从“80集长篇制作”到“演员阵容更迭”,市场期待与制作现实之间始终存在巨大鸿沟。截至2025年,该项目仍处于“网传阶段”,官方未发布任何实质性进展公告。这场漫长的等待,折射出IP续作开发的复杂性与行业变迁的深刻影响。
制作方的沉默与挑战
strong>版权与创作团队的不确定性是续集难产的核心障碍。原著作者顾漫的《杉杉来吃》仅为短篇小说,第一部电视剧已通过填充支线剧情才扩展至34集。导演刘俊杰曾坦言:“单线故事拍电影或许可行,电视剧需多线叙事支撑”。而顾漫本人更专注于《何以笙箫默》等IP开发,未公开提及《杉杉2》的改编规划。
作公司“剧酷传播”虽手握顾漫多部小说版权,但续集开发优先级明显偏向成熟IP。刘俊杰转向《何以笙箫默》的拍摄后,再无回归《杉杉》系列的动向。业内分析指出,甜宠剧市场饱和、观众口味迭代,使得投资方对续集立项更为谨慎——情怀红利不足以抵消创新压力,尤其在缺乏原著新内容支撑的情况下。
演员阵容的变数
strong>原班人马的回归可能性极低。赵丽颖凭借该剧跻身一线后,戏路转向正剧与电影领域。网传因其“片酬翻倍”或“角色定位不符”而退出,但深层缘故在于演员转型需求:她近年主演的《风吹半夏》《第二十条》等作品,已远离甜宠类型。张翰虽多次被传“男主不变”,但其“霸总”形象近年引发争议,市场号召力存疑。
代阵容的传闻同样充满不确定性。2018年爆料称“张含韵接替赵丽颖”,2024年又传“拟邀杨超越、陈立农”,均未获证实。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、档期协调、片酬平衡构成三重挑战。尤其当经典角色深入人心,换角风险进一步加剧制作方的犹豫。
市场环境的更迭
strong>观众审美与政策导向的变迁要求续集重新定位。2014年《杉杉来了》以“傻白甜女主+霸总男主”模式成功,但当下女性主义思潮兴起,观众更青睐《三十而已》等强调独立价格的作品。若延续旧人设,可能被批“价格观落后”;若颠覆改编,又恐流失老粉。
strong>短剧与分账剧模式冲击传统制播体系。投资超3亿的S+项目风险陡增,而《杉杉来了》首部成本已属当年顶级。相较之下,平台更倾向低成本高回报的短剧,或《长相思2》等有原著保障的仙侠IP。即便开拍,续集也可能转向精短体量或创新叙事,如“婚后生活”“职场成长”等支线拓展。
等待与重构的可能性
杉杉来了》第二部的“难产”,本质是经典IP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困境:制作方需平衡情怀与创新、演员转型与角色延续、市场风向与成本风险。虽然观众期待封腾与杉杉的婚后故事或双胞胎育儿日常,但若无成熟的剧本、适配的阵容与差异化的定位,续集恐难复制前作辉煌。
来若想激活IP价格,制作方可考虑两条路径:一是以番外短剧或电影试水,降低投资风险;二是重构故事主线,如聚焦杉杉创业历程或群像成长,契合现代价格观。毕竟,真正的“治愈”不应停留在童话爱情,而应指向角色与观众的共成长——这或许是“杉杉宇宙”值得探索的新路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