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《岳阳楼记原文赏析:范仲淹的千古名篇》

岳阳楼记原文的千古魅力
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这句出自《岳阳楼记》的名言,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聪明的光芒。作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,《岳阳楼记原文》不仅是一篇描写景色的美文,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想法巨著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传世佳作,感受它超越时空的永恒价格。

《岳阳楼记》写于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,当时范仲淹被贬邓州,应好友滕子京之邀,为重修岳阳楼作记。文章以”庆历四年春”开篇,通过描绘洞庭湖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,抒发了作者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旷达胸怀和”先忧后乐”的政治理想。

岳阳楼记原文中的景物描写

范仲淹小编认为‘岳阳楼记原文’里面展现了超凡的写景功力。他先用”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”描绘阴雨连绵的凄凉景象: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,日星隐曜,山岳潜形。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产生”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”的悲凉之感。

而转到晴天时,作者笔锋一转:”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”。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,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皓月千里时,更有”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”的绝美画面。面对如此美景,登楼者天然”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”。

这两段截然不同的景物描写,不仅展示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,更巧妙地引出了下文的人生思索。你能想象吗?同一座楼,同一片湖,竟能给人如此不同的感受!

岳阳楼记原文的哲理升华

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之后,范仲淹笔锋一转,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难题:”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”意思是说,古代仁人志士的心志,与上述两种因景生情的人不同,这是为什么呢?

作者给出的答案是: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真正的仁人志士,不会由于外物的好坏而欢喜悲伤,他们的心境超然物外。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,在偏远江湖就为君王担忧。这就是”进亦忧,退亦忧”的崇高境界。

那么,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能高兴呢?范仲淹给出了那个流传千古的答案:”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这句话凝聚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灵魂追求,也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。

岳阳楼记原文的现实意义

千年过去,《岳阳楼记原文》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这种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豁达心态。面对顺境不骄傲,面对逆境不气馁,保持一颗平常心,这或许就是范仲淹给现代人的启示。

文章中”先忧后乐”的想法,更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担当。它告诉我们,个人的高兴应当建立在天下人高兴的基础上。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,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

读《岳阳楼记》,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好的文字,更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力量。难怪文章最终范仲淹感叹道:”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如果没有这样的人,我和谁一路呢?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,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共鸣。

《岳阳楼记原文》之因此能流传千古,正是由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,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。每次重读,都能获得新的感悟。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!